2025.08.02

祈望新生命的曙光照進家庭 人工生殖讓愛及時-經濟日報

愛要及時2
【經濟日報 賴俊明/台北報導】原始文章: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5724/8890794

台灣近年來面對少子化的嚴峻挑戰,政府從根本著手,積極推動各項鼓勵生育的政策,大幅提升人工生殖醫療的補助,幫助有心想成家的家庭順利圓夢。

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資料顯示,人工生殖的需求明顯增加。111年,全台進行人工生殖的療程人次已突破5.8萬,較前一年成長了8,824人次,成長趨勢持續攀升。而在113年,更有9,034名寶寶是透過人工生殖技術來到這個世界的。

師承試管嬰兒之父、諾貝爾獎得主 G.Edwards 教授以及全世界首例PGD成功產子實驗室的Haper教授,也是國內試管嬰兒先驅者的祈新生殖醫學中心院長陳俊凱醫師指出,這幾年受術人數雖明顯增加,但與6至7年前相比,年齡結構產生了變化。當時中心主要接受人工生殖的患者年齡多在37歲左右,如今則逐步上升至40歲。這反映出現代人普遍晚婚、晚育,讓許多人延後了尋求協助受孕的時間。

從醫學角度來看,「年齡」仍是影響試管嬰兒成功率最關鍵的因素。根據國內外統計數據,35歲以下的成功率可達60%至70%,36至39歲則下降至40至50%左右,40歲更降為20%至30%,而到了42歲後則不到20%。因此,若有懷孕計畫,陳俊凱建議越早尋求協助,就越有機會成功。

隨著社會觀念轉變,越來越多女性選擇凍卵作為為未來保留生育力的方式。陳俊凱指出,凍卵年齡的分界點在35歲前後,愈早進行愈能保有良好的卵子品質。建議有意願的女性可先至婦產科進行檢查,若AMH(卵巢庫存指標)低於2,或卵泡數少於10,便可考慮提前凍卵。理想情況下,35歲前能凍存15顆以上卵子較佳,最佳數量則為20顆左右。

目前國健署人工生殖補助政策方面,僅限於有法律登記的異性婚姻才能申請試管嬰兒補助。39歲以下者最多補助6次,40至44歲最多補助3次;此外,各地方政府也有額外加碼補助的方案。而在凍卵方面,中央政府目前僅針對有醫療需求(如癌症化療)者提供補助,不同縣市則有不一樣的補助標準與資格限制。

陳俊凱強調,從醫學角度,無論是凍卵或進行試管嬰兒療程,都是越早越好。現今液態氮的卵子冷凍技術非常成熟,可長期保存卵子品質不受時間影響。需要提醒的是,台灣現行的人工生殖法規定,胚胎(精卵受精後)的保存期限僅有10年。此外,凍卵與胚胎的冷凍操作和保存過程極為重要。以祈新為例,冷凍保存室會採用高規格設備,搭配嚴謹的作業流程,確保每一個卵子和胚胎的解凍復甦率。同時,引進AI輔助培養系統,胚胎在自己獨立的AI智慧房中,不受其他影響,全天候監控,讓醫師和胚胎師可以更準確觀察到每個胚胎生長的動態變化 ; 結合大數據分析與醫師專業判斷,大大的提升胚胎著床率,有效的降低試管嬰兒失敗的機率。

對於有生育需求的夫妻或女性來說,人工生殖包含人工受孕與試管嬰兒兩種方式。在目前政策鼓勵下,多數人會直接進行試管嬰兒療程,爭取更高的成功率,也可避免因等待過久導致生育條件惡化。此外,建議婚前、孕前或產前的伴侶或夫妻可藉由遺傳疾病帶因篩檢( Carrier Gene Screening),及早了解自己和配偶攜帶的致病基因和可能遺傳下一代的風險。常見的異常隱性基因,例如愛德華氏症、海洋性貧血、脊髓肌肉萎縮症,聽損基因(GJB2)等。檢測結果若為高風險可以藉由試管嬰兒,進行胚胎著床前基因與染色體檢測(PGT,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),篩選不帶致病基因與染色體正常的胚胎,為迎接健康寶寶多一層保障。

再生醫療 備孕路上重燃生命之光

近年來再生醫療(Regenerative Medicine)的興起,為許多醫療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與可能性。祈新生殖醫學中心林孝祖醫師表示,再生醫療是透過人體自身的細胞、組織或器官,協助修復甚至替代因受損、老化或疾病所造成的損傷,以達到治療疾病或促進身體機能恢復的方法。

在人工生殖領域,再生醫學主要展現於兩個方面。首先是「子宮內膜再生」。對許多子宮內膜較薄或曾經受損的女性而言,每次胚胎著床的失敗,難免伴隨著失落感與挫折。透過再生醫療,可以利用自體幹細胞或生長因子幫助內膜重新增生與修復,為胚胎提供更好的著床環境,讓希望得以延續。

另一個方面則是「卵巢修復」。儘管這項技術仍處於臨床研究階段,但透過自體幹細胞刺激卵巢內血管新生與組織再生,能為面臨卵巢早衰或功能下降的女性帶來新的契機,但此項療法仍需時間來驗證其效果。

林孝祖表示,再生醫療在人工生殖領域的應用仍充滿未知與可能,目前多作為輔助療法。特別是對高齡女性而言,若有備孕需求,首要的是了解當前卵巢功能狀況,同時適當補充如Q10、DHEA等營養素。有些女性會選擇氦氖靜脈雷射治療,透過刺激細胞內的粒線體,引發一系列的生化反應,促進血液循環、活化細胞、提升卵巢功能。然而,這些方法主要在提供一個更有利的條件,提高受孕的機率,無法完全保證一定成功,因此,患者與醫療團隊之間需建立正確與務實的期待。

回顧過去經驗,林孝祖曾遇過一位卵巢功能較差且卵子品質不佳的高齡女性,備孕歷程充滿艱辛與掙扎。經過深入討論,他建議這位患者可以嘗試「捐卵療程」,透過第三方的卵子提高成功機率。然而在華人文化背景下,國人對直接血緣的延續常成為一種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。林孝祖強調,高齡產婦的備孕之路不僅身體負擔較大,心理壓力也不可忽視,因此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任與同理心尤其重要。

林孝祖從過去在婦產科接生到現在專注於生殖醫學,擔任生殖醫學醫師更需具備細膩的情感與耐心,長期陪伴患者共同面對焦慮與挑戰,成為他們追求生命奇蹟路上溫暖而堅定的夥伴。

當愛遇見希望 凍卵為同志家庭點亮生命曙光

現代人面對婚育年齡持續推遲,在政府積極推動下,近幾年「凍卵」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,並實際反映在施術人數。許多女性開始選擇在年輕時保存自己的卵子,為未來保留更多可能與彈性。

過去,LGBT族群因為受到臺灣法律上的限制,長久以來多數人心中都默默認為「擁有自己的孩子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。自從臺灣同婚法通過之後,LGBT族群的生育觀念逐漸轉變。在祈新生殖醫學中心深受LGBT族群信任的黃怡儒醫師(Lulu醫師),深刻感受到這個族群對孕育新生命的期待。

黃怡儒分享過去陪伴LGBT族群凍卵的經驗,多數伴侶大約在35歲左右就決定凍卵,會比許多異性夫妻來得早些。台灣人工生殖法於17年前立法,僅限異性戀夫妻。雖然台灣已通過同性婚姻法案,但同性伴侶仍無法透過人工生殖技術生育。台灣單身和同性婚姻人工受孕目前仍不被允許。因此許多LGBT族群的朋友選擇先將卵子凍存下來,出國進行試管嬰兒療程。在女性伴侶之間,試管嬰兒實務上更具彈性與互動:有些伴侶會選擇由一方提供卵子,另一方負責懷孕,深化彼此之間的連結與情感。也有伴侶在經歷多次懷孕失敗或流產的挫折,改由另一方嘗試懷孕,最終順利擁有屬於他們的寶寶。從醫學觀點上,女性之間輪替懷孕並沒有健康疑慮,反而讓彼此連結更加深厚。

身為女性醫師的黃怡儒,坦承自己的性別角色在與女性患者的互動中更能提高信任感。尤其在衛教過程,能以同理心傾聽患者疑慮,用細膩、貼心的方式解答患者內心困惑。她也提到,這幾年來社會對於同志家庭的接受度逐漸提升,曾經有同性伴侶因為家人強烈反對而遠赴國外進行試管嬰兒,當他們帶小孩回國後,那些原本難以接受的家庭成員,最終都被愛與親情感動,從抗拒轉為支持,轉為對新生命的喜悅與接納。

黃怡儒期盼國內法規進一步地開放與友善,讓同性婚姻追求家庭的夢想更順遂,生命中渴望的幸福伸手可及,為家庭多一分完整性。